
		
a) 目的
随着上海移动综合业务的迅猛发展,对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为规范上海移动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的正确使用,特制定《上海移动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技术规范(V1.0)》。
b) 适用范围
本规范作为上海移动范围内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产品的生产、装配、采购、施工、维护以及工程设计的依据。
c) 引用文件/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企业技术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企业技术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 GB/T 7424.2-2008 光缆总规范 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IEC 60794-1-2:2003,MOD)
2 GB/T 12057.1-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 第 1 部分:总规范
3 GB/T 2423-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4 GB/T 3873-198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5 GB/T 7247-1995 激光产品的辐射安全、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
6 YD/T 1272.1-2005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3部分:SC型
7 YD/T 1636-2007 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
8 YD/T 1997-2009 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
9 YD/T 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10 YD/T 2152-2010 光纤活动连接器 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11 YDT 1272.4-2007 光纤活动连接器_第4部分:FC型
12 YDT 2341.1-2011 现场组装式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1部分:机械型
13 SJ/T 11363-2006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14 SJ/T 11365-2006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d) 定义/术语
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 (Pre-terminated Bow-type Drop Cable)
定义:在工厂单端或两端预先制作插头的蝶形引入光缆。
e) 管理职责
本规范非管理规范。
f) 流程图
无。
g) 管理内容/通用要求
a) 适用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预成端引入光缆的产品外观、结构、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2外观结构要求
预成端引入光缆由引入光缆和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头组成,按照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单端预制成端和双端预置成端型,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
|   | 
			
		
| 插头 | 
			
		
图1 单端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结构示意图
|   | 
| 插头 | 
| 插头 | 
| 引入光缆 | 
图2双端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结构示意图
7.3.1插头尺寸
预成端引入光缆插头(含保护套管)的长度L应不大于60mm,如图3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 L | 
 
		
		图3 预成端引入光缆插头长度示意图
7.3.2 连接器类型
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连接器可分为SC或FC型两种类型。
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按插针体端面形状主要为UPC类型。
7.3.3陶瓷插芯端面
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插头的插针体端面以光学方式进行研磨处理,处理后要求表面光滑、洁净、无明显瑕疵和划痕。注:必须使用陶瓷插芯端面。
陶瓷插芯端面应满足图4所示区域划分。
陶瓷插芯端面各区域外观应满足表1的外观要求。
UPC端面3D尺寸应满足表2的尺寸要求。
			
		
图4端面区域划分
表1 端面外观要求
| 
								 
 项目 | A区(0~40μm) | B区(40~125μm) | C区(接着层) | D区(ferrule端面) | 
| 裂 痕 | 不可有 | 不可有 | 不可有 | 不可有 | 
| 欠 缺 (缺口) 
 | 不可有 | 直径≤ 3μm 允许1个 | 3μm≤缺口直径≤20μm,允许3个,≤3μm允许接收 | ferrule端面欠缺10μm≤直径≤30μm,允许3个; 直径≤10μm允许接收。 | 
| 刮 痕 | 不可有 | 直径≤ 2μm 允许1个 | 线宽≤3μm ,允许接收 | 线宽≤5μm ,允许接收 | 
| 破损 凹凸点伤 突起气泡 异物 | 不可有 | 直径≤ 3μm 允许1个 | 直径≤1μm允许接收; 1μm≤直径≤20μm允许3个 | 直径≤1μm 允许接收 1μm≤直径≤30μm 允许5个 | 
| 一般 异物 | 没有固定异物,能用气枪吹掉的允许 | 没有固定异物,能用气枪吹掉的允许 | 没有固定异物,能用气枪吹掉的允许;如不能除去的异物,按点伤判定 | 没有固定异物,能用气枪吹掉的允许;如不能除去的异物,按点伤判定 | 
| 端面变形 | / | / | 直径≤2μm以下,允许1个 | / | 
表2 端面3D要求
| 接头类型 | 曲率半径(mm) | 凹凸量(nm) | 顶点偏移(um) | 角度(°) | 
| UPC | 7~25 | -50~50 | 0~50 | / | 
7.4 引入光缆要求
7.4.1 光缆机械性能
引入光缆机械性能包括可分离性(针对蝶形光缆)、拉伸、压扁、冲击、反复弯曲、扭转和弯折等项目,各项要求如下:
(1)可分离性(针对蝶形光缆):应能从光缆分离口处较容易地将光缆分离200mm,其撕裂力的最小值应不低于10N,最大值应不大于20N。分离后光纤应能完全裸露出来,且着色层无明显剥离,分离出来的光纤应不能从剩余的光缆中用手抽动出来;加强构件处的护套应保持完整,无裂纹。
(2)拉伸及压扁性能:引入光缆的拉伸及压扁性能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引入光缆机械特性指标
| 光缆类型 | 应用场景 | 加强件 | 光缆类型 | 受力类型 | 拉伸力(N) | 压扁力(N/100mm) | 
| 蝶形 | 室内型 | 金属 | GJXH | 短期 | 130 | 2200 | 
| 长期 | 100 | 1000 | ||||
| 非金属 | GJXFH | 短期 | 80 | 1000 | ||
| 长期 | 40 | 500 | ||||
| 自承式 | 金属 | GJYXCH | 短期 | 600 | 2200 | |
| 长期 | 300 | 300 | ||||
| 非金属 | GJYXFCH | 短期 | 600 | 2200 | ||
| 长期 | 300 | 300 | ||||
| 圆形 | 室内型 | 非金属,金属铠装 | GJFJGH | 短期 | 150 | 2200 | 
| 长期 | 80 | 1000 | ||||
| 非金属 | GJFJH | 短期 | 150 | 2200 | ||
| 长期 | 80 | 1000 | ||||
| 自承式 | 非金属,金属吊线 | GJYFJCH | 短期 | 600 | 2200 | |
| 长期 | 300 | 1000 | ||||
| 非金属 | GJYFJH | 短期 | 500 | 2200 | ||
| 长期 | 250 | 1000 | 
7.4.2引入光缆中的光纤要求
引入光缆中的光纤应选用符合ITU-T G.657A2标准的单模光纤,并满足表4要求。
表4 小弯曲半径光纤光学特性
| 光 纤 属 性 | |||
| 属性 | 值 | ||
| 模场直径 | 1310nm:8.6±0.4 μm | ||
| 包层直径 | 125.0±0.7 μm | ||
| 纤心同心度误差 | ≤0.5 μm | ||
| 包层不圆度 | ≤1.0% | ||
| 光缆截止波长 | 1260 nm | ||
| 宏弯损耗 | 半径=15mm | 半径=10mm | 半径=7.5mm | 
| 10圈 | 1圈 | 1圈 | |
| 1550 nm: ≤0.03 dB | 1550 nm: ≤0.1 dB | 1550 nm: ≤0.5 dB | |
| 1625 nm: ≤0.1dB | 1625 nm: ≤0.2 dB | 1625 nm: ≤1.0 dB | |
| 筛选应力 | ≥0.69GPa | ||
| 成缆后 | |||
| 衰减系数 | 1550 nm:≤0.24 dB/km 1625 nm:≤0.25 dB/km 1383 nm ±3 nm:≤0.36 dB/km | ||
| PMD | 0.20 ps/√km | ||
| 零色散波长 | Min:1300nm | ||
| Max:1324nm | |||
| 零色散斜率 | 0.092 ps/nm 2 × km | ||
| 在13lOnm和1550nm波长上,对一光纤连续长度不应有超过O.ldB 的不连续点。 | |||
7.5 环境要求
工作温度:-40℃~+85℃。
贮存温度:-40℃~+85℃。
相对湿度:≤95%(+30℃时)。
大气压力:62 kPa~106kPa。
7.6 技术性能要求
7.6.1长度
预成端引入光缆应能按照定制长度要求交货,常用长度包括20米、30米、40米、50米、60米等。实际交货长度应不小于定制长度要求,保证容差为0~+2%。
7.6.2连接器光学性能
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连接器的光学性能在常温下应满足表5的要求。
表5 预成端引入光缆的光学性能要求 单位:dB
| 序号 | 检测项目 | 要求 | 
| 1 | 插入损耗 | 与标准插头和标准适配器测试:≤0.3 与任意插头及适配器测试:≤0.5 | 
| 2 | 回波损耗 | ≥50(UPC) | 
7.6.3 环境性能
预成端引入光缆应满足表6中规定的环境性能试验要求,同时应满足表5的光学性能要求。
表 6 预成端引入光缆的环境性能要求
| 序号 | 试验名称 | 试验条件 | 判定标准 | ||
| 
 | 插入损耗变化量 | 回波损耗变化量 | 外形变化 | ||
| 1 | 高温 | +85℃,96h 在线检测光学性能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 龟裂、松弛等现象 | 
| 2 | 低温 | -40℃,96h 在线检测光学性能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 龟裂、松弛等现象 | 
| 3 | 温度 循环 | -40℃~+85℃ 21次循环,共168h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 龟裂、松弛等现象 | 
| 4 | 湿热 | +40℃,95%,96h 在线检测光学性能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 龟裂、松弛等现象 | 
| 5 | 盐雾 | 35℃的5%NaCl盐水, 96h | ≤0.2 | ≤2 | 不得有锈蚀、剥落、破损等现象 | 
| 6 | 浸水 | 22℃自来水,168h | ≤0.2 | ≤2 | 无变形、起泡、粗糙、剥落等现象 | 
| 注:具体试验条件和方法见6.3.6~6.3.11 | |||||
7.6.4 机械性能
预成端引入光缆应能通过表7中规定的机械性能试验要求,同时应满足表5的光学性能要求。
表 7 预制成端蝶形引入光缆(皮线光缆)的机械性能要求
| 序号 | 试验 名称 | 试验条件 | 判定标准 | |||
| 插入损耗变化量 | 回波损耗变化量 | 试验后外形变化及其他标准 | ||||
| 1 | 振动 | 频率:10-55Hz; 扫频:扫频1次/min,频程45Hz; 振幅:1.5mm单振幅; 时间:三个方向,各2小时;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2 | 跌落 | 高度:距离试样头部1.5m; 次数:8次;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3 | 重复性 | 插拔次数:10;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4 | 机械 耐久性 | 插拔次数:500;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5 | 抗拉 | 负荷60N,在线监测光学性能,10min;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6 | 扭转 | 
								加强件负荷:50N; FRP加强件负荷:15N; KFRP加强件负荷:50N; 芳纶加强件负荷:50N; 速率:10次/分钟; 次数:200次;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7 | 插拔力 | 允许19.6N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8 | 锁紧机构强度 | 40N,10min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如变形、龟裂、松弛等现象 | 
 | 
| 9 | 插芯弹力抗疲劳性 | 插芯下压行程0.6 mm; 插芯按压次数500次; | ≤0.2 | ≤2 | 不得有机械损伤,插芯能够回到原基准面位置 | 
 | 
7.7 固件材料要求
预制成端型引入光缆所用材料应满足如下要求:
预成端引入光缆连接器插头所用的塑料件应阻燃,其燃烧性能应符合《GB/T 5169.5-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第2篇:针焰试验》的规定,施加试验火焰持续时间为10s。
预成端引入光缆连接器插头所用的金属件,要求外观光亮平滑,耐酸碱腐蚀,经各项性能试验后不锈蚀、不龟裂、不腐蚀。
引入光缆护套应阻燃,其阻燃性能应符合《《YD/T1770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中5.3.5.3的要求。
引入光缆应包含足够的加强构件。加强构件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非金属加强构件一般采用芳纶纤维、FRP或KFRP。金属加强件宜采用多根钢丝。加强构件应嵌入在护套内,不得外露。
投标产品必须符合RoHS标准,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标准。
7.8 试验测试
7.8.1 测量和试验条件
(1)大气条件:预成端引入光缆的测量和试验应在GB/T 2421中5.3.1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即:
室内温度:15℃~35℃;
相对湿度:25%~75%;
大气压:86 kPa~106kPa。
(2)仪器和仪表:
测量和试验中所涉及到的仪器、仪表以及辅助设施,均应满足测量和试验的基本精度和稳定度要求,计量类仪表要求具备上一级计量检定机构具备的定期检定合格证。辅助设施要求不能影响测量和试验的真实结果。
测量时采用LD光源,其峰值波长为1310nm/1550nm。
连接光源的尾纤应为单模光纤,为消除包层模对测量的影响,在尾纤上打上一个Φ30mm的小圈。
(4)试验前的准备:测量前应用无绒纤维纸或无尘纸对陶瓷插芯及端面和适配器套筒内表面进行擦拭清洁,必要时使用无水酒精擦洗。
7.8.2 测试样品要求
进行机械性能试验和环境性能试验的试样应是,在试验前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合格的样品。
7.8.3 测试流程
(1)外观检查:
样品外观须平滑、洁净、无油污及毛刺,无伤痕和裂纹,颜色鲜亮、一致性好。各零部件组合须严密、平整,连接头与适配器的插入和拔出须平顺、轻巧,卡子有力、弹性好、插拔正常;
光缆外观平滑光亮,无杂质,无破损,印字清晰,颜色与产品要求相符,其断面上应无目力可见的鼓包、裂纹、气泡和砂眼等缺陷。
用卡尺测量已组装的预成端引入光缆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头的长度,长度应符合相关要求。
(2)陶瓷插芯端面检查和测量:
取下套在陶瓷插芯前端的防尘帽,不做任何擦拭清洁,直接在100倍或200倍显微镜下观察端面的清洁状况,要求不能有明显的油污、污渍,陶瓷部分看不到明显的杂质、崩缺和划痕;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中心光纤端面,要求无明显白点(崩缺)、黑点(脏污)和阴影(内裂),划痕不能通过光纤的通光部分。用通光器通光观察,出射光斑正常。
用端面干涉仪可直接测量出端面的球面半径、球面顶点跟陶瓷插芯中心的偏离程度、中心光纤的凹陷/突出程度等。
(3)样品处理:
将每一个连接头样品和适配器样品清洁干净后,组合成要求的尾纤型或跳线型试验样品。在室温下放置2h后,分别测量各组件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作为测试前原始值。
测试预成端引入光缆的插入损耗时,按YD/T 1272中6.4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中相关要求。
测试预成端引入光缆的回波损耗时,按YD/T 1272中6.5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相关要求。
(6)高温试验:
a) 试验条件
温度:+85℃;
持续时间:96h;
对试样进行在线光学性能监测。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置于精度为±2℃的可恒温的烘箱里,温度为85℃,保持恒温96小时。试验过程中,每12小时测试并记录一次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1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6要求。
(7)低温试验:
a)试验条件
低温温度: -40℃;
持续时间:96h;
对试样进行在线光学性能监测。
b)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置于精度为±2℃的可恒温的冷冻箱里,温度为-40℃,保持恒温96小时。试验过程中,每12小时测试并记录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1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试验结果
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6要求。
(8)温度循环试验:
a) 试验条件
极限高温温度:Ta=+85℃;
极限低温温度:Tb=-40℃;
试验周期:21次循环(1个循环8h),共168h;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置于精度为±2℃的可恒温的高低温循环箱里。按图6所示的温度变换曲线,从室温15℃恒温1小时后匀速升温1小时到Ta温度,在Ta恒温1小时后,匀速降温1小时到15℃,恒温1小时,再继续匀速降温1小时到Tb,在Tb恒温1小时后,再匀速升温到室温15℃,一个循环结束。持续21个循环共168小时。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2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6的要求。
(9)湿热试验:
a) 条件
温度:+40℃;
相对湿度:95%;
持续时间:96h;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置于温度精度为±2℃,湿度精度为±2%的恒温恒湿箱里,保持恒温恒湿96小时。试验结束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1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样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6的要求。
(10)盐雾试验:
a) 条件
盐雾:35℃的5%NaCl盐水;
持续时间:96h;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置于专用的盐雾试验箱,用35℃的5%NaCl盐水喷雾,喷淋试样,持续时间96小时,取出试样用清水冲洗,擦干后,测试并记录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
c) 试验结果
试样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6的要求。
a) 条件
水箱环境:室温的自来水;
持续时间:168小时。
b) 程序
将带接头的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把试样置于室温的自来水箱中,持续保持168小时后,将试样拿出放置在室温环境24小时后,测试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样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6的要求。
(12)振动试验:
a)条件
频率范围:10-55Hz;
扫频要求:扫频1次/min,频程45Hz;
振幅:1.5mm单振幅;
持续时间:X、Y、Z三个方向,各2小时。
b)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固定在专用的振动台上,以一个振幅为1.5mm,连续扫频范围10-55Hz,扫频次数每分钟45次,在X、Y、Z三个方向分别振动2小时。振动结束后,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试验结果
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13)跌落试验:
a) 条件
跌落高度:距离试样头部1.5m的位置;
跌落次数:8次;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预成端引入光缆试样跌落一侧的头部带上保护防尘帽;在距离试样该头部1.5m的位置固定尾部的光缆或光纤,将试样拉至水平位置;释放试样,让其自由落下撞击到混凝土硬物的垂直平面上,重复跌落过程8次;清洁试样后,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14)重复性试验:
a) 条件
插拔次数:10次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予以插入和拔出,每一次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共插拔10次,记录10次数据。
c) 试验结果
试样每次记录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15)重复性试验:
a) 条件
插拔次数:10次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予以插入和拔出,每一次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共插拔10次,记录10次数据。
c) 试验结果
试样每次记录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 的要求。
(16)机械耐久性试验:
a) 条件
插拔次数:500次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试样以通常使用的方式予以插入和拔出,每50次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共插拔500次,记录10次数据。
c) 试验结果
试样每次记录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17)抗拉试验:
a) 条件
负荷重量:50N和60N;
负荷时间:10分钟;
施加负荷点离预成端引入光缆的距离:L=22~28cm。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连接好试样,对试样施加负荷,持续时间为10分钟。对于负荷为50N的试样,对其进行在线光学性能监测,试验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试验结束后再次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负荷为60N的试样,不在线监测其光学性能,试验结束后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17)扭转试验:
a) 条件
负荷重量:50N;
施加负荷点距预成端引入光缆插头的距离:L=22~28cm。
扭转速率:10次/分钟;
扭转次数:200次。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连接好试样,对试样施加负荷,将尾部的光缆按规定速率扭转±180℃,共计200次。试验结束后,取下试样,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验中和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18)插拔力试验:
a) 装置
固定夹具;力的施加装置;力的测量仪。
b) 程序
将预成端引入光缆定位于固定夹具中,在插头上施加力使其完全插入适配器,测量其所需的力;在插头上施加力使插头拔出适配器,测量其所需的力。
c) 试验结果
试验中试样的插入力和拔出力应符合表6的要求。
(19)锁紧机构抗拉试验:
a) 条件
负荷重量:40N;
负荷时间:10分钟;
施加负荷速率:50N/min<速率<250N/min;
施加负荷点A距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头的距离:L=22~28cm。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下测量其光学性能,记录其数据。将适配器固定,自然下垂,以规定的速率在A点处施加负荷,持续时间10min,试验结束后,取下试样,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试验结果
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20)锁紧机构抗拉试验:
a) 条件
插芯下压行程0.6 mm;
插芯按压次数500次。
b) 程序
将试样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预处理,并测量试样的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作为试验前的原始值。
将连接器插头试样固定在夹具上,要确保在试验过程中不损伤被测试样品的陶瓷插芯端面。
以插芯非压缩时设定基准面,将下压行程设定为0.6mm。
对插芯施加500次按压操作。
取下试样,测量并记录插入损耗值和回波损耗值。
c) 试验结果
试验后试样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测试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插入损耗变化量和外形变化的测试结果应符合表7的要求。
7.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9.1标志:
预成端引入光缆的标识应符合以下要求:
(1)预成端引入光缆外观上应印有体现投标厂家名称的永久标识,以便区分各厂家产品,标识可以为投标厂家名称中文或英文名全称或缩写。
(2)预成端引入光缆应在护套表面沿长度方向作永久性标志,标志应不影响光缆的任何性能。相邻标志始点间的距离应不大于1000mm。
(3)光缆护套表面应印有:
a)纵长米;
b)光缆型号、规格;
c)光纤类型(英文名缩写);
d)制造厂家(英文名缩写);
e)制造年月;
(4)以上标志必须是永久和清晰的(在光缆的寿命期间内),标志中计米长度的偏差应在0~1%之间,以保证真实长度不小于计米长度。
(5)标志应清晰,并与护套粘附牢固,经过磨损试验后应仍可辨认。
7.9.2 包装和运输:
预成端引入光缆应当配备防尘帽。每一条预成端引入光缆应有独立包装盘卷,盘卷直径应不小于尾部光缆直径的25倍。
包装盒上应标有产品型号、生产批次、生产日期、供应商代码及执行标准号。
当产品需要长途运输时,需用木箱或硬纸箱作外包装,在箱上写明不能大力抛甩、碰、压,应有防雨标志,以免损坏产品。。
7.9.3 贮存:
预成端引入光缆不能长期放置在露天或有严重腐蚀的环境中,应放在贮存温度范围内贮存。
h) 附录
a) 附件(相关文件)
无
b) 相关表单
无。
c) 本文件解释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d) 本文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其他要求:
1.*本次招标产品要求到货期为收到招标人通知后10个自然日,投标人如优于项目要求,请说明交货日期.
2.产品需分批送到招标人指定现场
3.*产品维保期为运行稳定报告签署之日起12个月. 投标人如优于项目要求,请说明维保期.
4. 综合排名第一的供应商将在框架有效期内获得约70%的份额,综合排名第二的供应商将在框架有效期内获得约30%的份额。
5.份额调整规则:
(1)如现场抽检1次不达标时,在招标人指定时间内完成产品整改。如2次不达标,则招标人有权取消中标资格。招标人将依次调整中标人排名及份额至其他中标人或中标候选人。
(2)如送货不满足投标应答时间1次,则警告。如送货不满足投标应答时间2次及以上,每次扣除该批订单总额的5%。
